[描写秋天的古诗名句]描写夏天的古诗名句加赏析大全

妹纸图  点击:   2012-11-17

描写夏天的古诗名句加赏析大全

夏季又名“昊天”,是一年之中最炎热的季节,古人把农历四五六月算作夏天。

 

炎炎夏日,各类生物恢复生机活力,植物竞相开花结果。梅子、杏子黄了,榴花、荷花开了,白鹭、黄鹂经过一春的成长更加矫健了,麦子黄了,稻花飘香了,青蛙在田里不停地欢唱,所有的一切都预兆着一个丰年。

 

荷花娇艳欲滴,再逢一场夏雨,再遇一晌的骄阳,楚楚动人,娇羞可爱。元好问有“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的清丽;杨万里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浓艳,也有“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的娇羞可人;而王维却有“红莲落故衣”的成熟与深沉……

 

夏天烈日当空,酷热难耐,诗人笔下描写夏天的诗句总能流出一丝清凉气息。苏舜钦笔下的夏意是“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晏殊所写的消暑方式则是“玉碗冰寒滴露华”,李重元带来的直接是食欲刺激“沈李浮瓜冰雪凉”,高骈则以唯美的风光“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来写夏天的美丽。

 

夏雨多阵阵而作,不同于春雨的绵绵,也不像秋雨的霢霢。来得干脆,去得也果断,所以李重元说“过雨荷花满院香”,元好问有《骤雨打新荷》曲。然而初夏的梅雨就显得太过拖沓了,淅淅沥沥,没完没了,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们的兴致。周邦彦说“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赵师秀说“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他们完全没有因为雨的绵绵不休而烦恼。

 

夏天是春天的继续和发展,虽然没有春天的万紫千红,却有更加苍翠茂盛的草木。因此春天走了,并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不妨让我们一起随秦观吟唱:“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1、【名句】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出处】

 

宋•苏舜钦《夏意》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译注】

 

小院幽深寂静,“我”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展现明艳的风姿。

 

① 别院:正院旁的小院。

 

② 夏簟:夏天的席子。

 

【说明】

 

这首诗是北宋诗人苏舜钦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作于庆历四年或之后,诗人被革职削籍为民后,于苏州修建沧浪亭,隐居不仕。诗中虽写炎热盛夏,却句句显清凉静谧、清幽朦胧的气氛,表现了诗人悠闲旷达的心境。

 

【赏析】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这两句写夏季午睡情景。上句点明时令并交代午睡场所,“深深”表明庭院幽深静谧,给人一种清凉之感。下句写室外环境,榴花如火,正开得热烈,虽然隔着帘子,仍然能感觉到它的艳丽,是一种柔和的艳丽,给人一种缥缈之感,这种感觉正可以助眠。

 

这两句风格清而不弱。唐代常建的《破山寺后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形象与此诗一二句相似。欧阳修称舜钦“雄豪放肆”(《祭苏子美文》),故虽同写清景,却能寓流丽俊爽于清邃幽远之中,清而不弱,别出心裁,独树一帜。

 

2、【名句】

 

沈李浮瓜冰雪凉

 

【出处】

 

宋•李重元《忆王孙•夏词》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

 

沈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译注】

 

用冷水冰镇过的瓜果清凉可口。

 

① “沈李浮瓜”借指消夏乐事,亦用以泛指消夏果品,亦作“浮瓜沉李”。

 

【说明】

 

这首词写炎炎夏日一场雨过后的情景。风送荷花香,满院都是沁人心脾的芬芳;在这时又能享用冰镇的瓜果,像冰雪一样清凉;如此美妙的时刻,没有人还有心思做女红,大家都美美地进入了梦乡。

 

【赏析】

 

炎炎夏日,如何纳凉成了人们最关心的话题。这首词写的就是夏雨过后,人们纳凉消暑乐事。

 

“沈李浮瓜冰雪凉”这句并没有什么特别好的地方,只是简单陈述消暑方法,读之却能感到一股清凉。古代没有冰箱,然而冰凉的东西总能给人一种快意的享受,于是人们便借井中凉水来冰镇瓜果。三国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有“浮甘瓜於清泉,沈朱李於寒水”之句,清泉、寒水将瓜果中的温热之气驱逐掉,同时也拂去了人们心头的燥热。其爽快不亚于三伏之天,你正好吃了一块水果冰激淋。

 

3、【名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出处】

 

宋•秦观《三月晦日偶题》

 

节物相催各自新,痴心儿女挽留春。

 

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

 

【译注】

 

那五彩缤纷的花朵凋谢又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夏天的树木,浓密葱绿,不也一样称人心意?

 

① 可人:称人心意。

 

【说明】

 

这首诗先说自然界的风物,随着季节的转换而不断更新;三四句指出对繁花的凋谢不需要抱恨,接下来的夏天,树木荫浓,同样令人高兴。诗一反旧例,没有悲伤的情调,却是顺其自然,豁达通变。

 

【赏析】

 

自古伤春悲秋是诗词中永恒的主题,春天的最后一天难免引起人伤感,可诗人秦观却一反常态,“芳菲歇去何须恨,夏木阴阴正可人”一句发人深省,醒人耳目。诗人的乐观豁达,跃然纸上!

 

当春天过后,满地残红,枝繁叶茂,子满枝桠,所有的繁华都已经消逝,你不应该停留在原地一直后悔、感伤,而无视另一番美好。你应该感受到夏天的热烈与活力,你应该听到夏天的蝉鸣,看到夏天也有茵茵碧草,也有万紫千红。

 

这两句富含理趣,一则说明“春与秋其代序”是大自然运行的规律,时序变换不是人力所能够阻止的,要顺其自然。二则说明人生总处于不断变换之中,福祸相依,要正视自己所失去的,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4、【名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出处】

 

宋•陆游《初夏绝句》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

 

夹路桑麻行不尽,始知身是太平人。

 

【译注】

 

百花凋尽,化为尘土;布谷声声啼,唤来了夏天。

 

【说明】

 

这首诗写春去夏来诗人的所见所感。前两句写春天的万紫千红的花儿已经落尽,变为尘土,布谷鸟在欢快地叫着夏天。后两句由夹道所见,联想到天平年景。这首诗的写作年代及背景已不可考。

 

【赏析】

 

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他的诗作多是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然而这首诗开头便是一幅清新的画面。“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曾经的那些繁华已经褪去,万紫千红的花儿都被辗作尘土,但请你不要悲伤,你看布谷鸟在快唱,在催人们播种“希望”,夏天仍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季节。

 

这两句诗恬淡自然,写夏天写得很清澈,如一汪清水,丝毫没有悲伤情绪。但陆游所处的时代,正是我国历史上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时代。天平盛世应该是他的一个理想,或许是眼前的美景暂时让他忘记了动乱的历史现实。

 

5、【名句】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出处】

 

宋•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栏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

 

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

 

【译注】

 

莺雏在风中长成了,梅子在雨中变得更加肥美。正午时分,阳光下的树影在地上呈现出美丽的圆形。

 

① 老:使……老,意谓长大。下“肥”用法相同。

 

【说明】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这首词是周邦彦被贬时心中愤愤不平,而又求自我解脱的一首抒情之作。上片写江南初夏景色,自然恬淡,极其细密;下片即景抒情,写逐客之悲,曲折回环,可见词人孤愤与凄凉心境。表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痛苦与矛盾,无论是寄情山水还是以酒麻醉,都不能使自己完全忘却现实。

 

【赏析】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这三句写初夏景色。莺雏不再像春天那样稚嫩,在时光的流逝中已经慢慢长大,好像被风吹老了。梅子也不再像春天那样青涩,在夏雨的冲洗下越发肥美壮实。这两句词对仗工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极其生动。杜甫有“风蒲燕雏老”、“红绽雨肥梅”之句,可见周邦彦是有意化用。“午阴嘉树清圆”,突出树木葱茏之态。只有密集的树叶,在阳光照射下所投的树影才是一点点的圆形。“清圆”本用以指荷叶,在这里形容树影,展现其娇小可爱之态。以上三句写初夏景物,体物极为细微,反映出作者随遇而安的心情,无伤春之愁,有赏夏之喜。

 

6、【名句】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出处】

 

宋•司马光《客中初夏》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译注】

 

眼前没有随风飘扬的柳絮,只有葵花朝向着太阳开放。

 

① 葵花:并不是指向日葵,而应当是指蜀葵等有向阳性的植物。

 

【说明】

 

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在皇帝支持下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因而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直到哲宗即位才回京任职,这首诗是在洛阳时写的。

 

【赏析】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这两句表面写夏天景色,实际上是诗人托物言志。夏天没有因风起舞的柳棉,只有永远向着太阳的葵花。意思是说,“我”不是那随风飘浮的柳絮,决不在政治上投机取巧,随便附和;“我”的心就像向着太阳的葵花,对皇帝忠贞不二,眼里只有国家。

 

7、【名句】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出处】

 

唐•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中”一作“终”)

 

【译注】

 

一阵阵的晚风送来荷花的香气,露水从竹叶上滴下,发出清脆的响声。

 

【说明】

 

这首诗写夏夜乘凉的情景,诗人善于捕捉住生活中的感受,描写了夏日乘凉的悠闲自得,抒发对老友的怀念。全诗写景状物细腻入微,语言流畅自然,情境浑然一体,诗味醇厚,意韵盎然,给人一种清闲之感。

 

【赏析】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这两句诗分别从嗅觉、听觉两方面写夏夜乘凉的快意。荷花香气幽微清淡,在凉爽的夏风中夹杂着,若有若无,一阵阵袭来。竹叶上的露珠时不时滴下,发出清脆的声音,如珍珠落玉盘般圆润悦耳。关于这两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论说“一时叹为清绝”,除了景色本身给人以美的感受以外,同它们的音乐美也大有关系。诗句中的去声字“送”铿锵有力,加强诗句的抑扬顿挫之美;“滴”字音韵和谐舒畅,本身就有一种清脆的声响。这种嗅觉、触觉的美妙,仅凭朗读就能感同身受,更何况诗人还身临其境呢?天籁之音,当名琴以响应,因此引出下句“欲取鸣琴弹”,可见诗人笔法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

 

8、【名句】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出处】

 

杨万里•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其三)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译注】

 

已经是傍晚时分,可是娇嫩的荷花还是嫌天气太热,以至于低着头藏在碧绿的荷叶下。

 

① 碧伞:比喻指荷叶。

 

【说明】

 

杨万里是南宋著名诗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他和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家”、“中兴四大诗人”,并且彼此是好朋友。他的诗被称为“诚斋体”,最大特点是新鲜活泼、轻巧俏皮,善于捕捉瞬息流动的事物景色,赋予新意,十分惹人喜爱。

 

【赏析】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句描写夏天傍晚景色。夏天的闷热,很容易让人抓狂,好像被一个巨大的东西蒙蔽着,感觉不到一丝凉风,连空气也仿佛凝滞起来。已经到了傍晚,天气还没有转凉的迹象,连那荷花都开始忧愁了,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把头深深地藏在荷叶中。这两句写夏天的闷热,但流露出来的却是诗人的欣喜之情。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笔调轻快,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之情。

 

9、【名句】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出处】

 

宋•赵师秀《约客》(有约)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译注】

 

梅子黄时,处处都在下雨,长满青草的池塘边,传来阵阵蛙声。

 

① 黄梅时节:农历四、五月间,江南梅子黄的时候,大都是阴雨绵绵的时候,称为“梅雨季节”,所以称江南雨季为“黄梅时节”。意思就是夏初江南梅子黄熟的时节。

 

【说明】

 

这首诗是赵师秀的著名作品。该诗写的是主人公在一个风雨之夜独自等待客人的情景。诗歌采用写景寄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客人“有约不来”的失落感,以及“闲敲棋子”的无聊情绪。

 

【赏析】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这两句描写初夏黄梅时节情景,点明环境和时令。“家家”、“处处”这两个叠词的运用不仅突出雨的范围之大,更增加了诗的韵律美,读起来轻松活跃。梅子转黄,阴雨连绵不断,又是一个江南烟雨天。雨天本是极其宁静又极其喧闹的,静得好像全世界都沉寂了,就只剩下了雨声;闹得又仿佛满世界都是雨声,到哪里都能听得见,况且还有雨声中夹杂的蛙声,只要有青草的地方都有蛙声。

 

这首诗题为“约客”,诗人等待的过程中注意到的是雨声和蛙声,其他喧闹都沉寂了,因此他的内心应该是恬静的。然而已经半夜,客人仍旧没有如约而至,诗人的心情是失落无聊的,所以才“闲敲棋子”。诗人的心情有所变化,而他所处的外在环境并没有改变,看似喧闹的环境其实是极其宁静的,这也从侧面衬托了诗人的失落感。

 

10、【名句】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出处】

 

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注】

 

那田田的荷叶铺展开去,与蓝天相接,一望无际;那亭亭玉立的荷花在阳光辉映下,显得格外鲜艳娇红。

 

【说明】

 

杨万里与林子方是好友,两人经常聚在一起畅谈强国主张、抗金政策,也曾一同切磋诗词文艺,志同道合,互为知己。后来,林子方被调福州任职,林子方甚是高兴,自以为是仕途升迁。杨万里不这么想,送林子方赴福州时,写下此诗,劝告林子方不要去福州。

 

这首诗通过描写六月西湖的美丽景色,委婉地表达对友人林子方的眷恋之情。“毕竟”二字强调了诗人内心在瞬间掠过的独特感受。后着力描写娇艳迷人的荷花,将六月西湖的绮丽景色,写得十分传神。

 

【赏析】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句写夏日西湖美景,突出其“风光不与四时同”。诗人用一“碧”一“红”这两个色彩对比强烈的词,突出了莲叶、荷花给人带来的视觉冲击力。碧绿的荷叶,层层叠叠铺展开来,一望无际,让人置身于无穷的碧绿之中;而娇美的荷花,在太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艳丽。绿色的大背景下点缀着几点粉红色,增添了几分韵致。诗人抓住了西湖盛夏时特有的景物,给读者展现了一个令人回味的艺术境地。

 

既然是劝说友人不要离开杭州,那么最后两句应该也有寓意。有人说,“天”指皇帝,“日”也指皇帝。“接”有“挨着”的意思,“映”指映衬。“莲叶”、“荷花”都指林子方。“无穷碧”、“别样红”意思是前途大好,一片光明。总的意思是说,朝廷里面,和外面官场不一样。你(林子方)只有在皇帝身边,才能有所成就,前途光明啊!可惜林子方并没看懂,大喊一声“好诗”便去福州了。从此,林子方淹没在历史长河之中。

 

11、【名句】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出处】

 

宋•苏轼《阮郎归•初夏》

 

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碧纱窗下水沈烟,棋声惊昼眠。

 

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

 

【译注】

 

窗外绿槐阴阴,高高的柳树随风轻动,蝉鸣声戛然而止,南风将初夏的清凉吹入屋内。

 

① 薰风:南风,和暖的风,指初夏时的东南风。《吕氏春秋•有始》:“东南曰薰风。”

 

【说明】

 

这首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写的是初夏时节的闺中生活,从反面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面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全词以描写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赏析】

 

“绿槐高柳咽新蝉”这句选取的是具有初夏特征的景物。枝繁叶茂的槐树、高大的柳树组成了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咽新蝉”写得特别富有夏天气息,夏天的喧闹少不了蝉的参与。蝉鸣起来像一支悠扬的笛曲,停下来却是戛然而止,没有一点回响,像被东西阻塞一样。

 

“熏风初入弦”也是初夏的气候特征。“熏风”就是暖和的南风。据《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意即虞舜特制五弦琴为《南风》伴奏。这里的“熏风初入弦”是说《南风》之歌又要开始入管弦被人歌唱,以喻南风初起。

 

以上分别从视觉、听觉、触觉来描写景物,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立体的初夏,鲜明而真切。

 

12、【名句】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出处】

 

宋•曾几《三衢道中》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译注】

 

山路上苍翠的树,与来的时候一样浓密,深林丛中传来几声黄鹂的欢鸣声(比来时更增添了些幽趣)。

 

① 不减:并没有少多少,差不多

 

【说明】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曾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游浙江衢州三衢山时写的。首句写出行时间,次句写出行路线,第三四句写归来时所见所闻。全诗明快自然,极富有生活韵味。抒写诗人对旅途风物的新鲜感受。

 

【赏析】

 

“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这两句写初夏时宁静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山行时轻松愉快的心情。上句写诗人游山归来时所见,树木苍翠,绿阴和登山时一样浓密,可见诗人心情仍和登山时一样兴致盎然。下句从听觉入手,树木枝叶深处,有黄鹂在相互唱和,为诗人的归去又添了几声美妙的歌声。声色浑融,情景交融,诗意盎然。全诗虽然没有铺写自己的感情,却在景物的描绘中嵌入了自己愉快欢悦的心情。

 

曾几虽然是江西诗派的一员,但这首绝句写得清新流畅,没有江西诗派生吞活剥、拗折诘屈的弊病。

 

13、【名句】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出处】

 

唐•王维《山居即事》

 

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译注】

 

绿竹刚生长出来,而红莲花瓣已经掉落在了老叶上。

 

① 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

 

② 故衣:指莲花败叶。

 

【说明】

 

这首咏怀诗主要描述诗人隐居山林之后的生活。传达了诗人对田园风光的欣赏与些微的落寞之情。全诗语言清新,情趣盎然,传神地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图景,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赏析】

 

“绿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这两句写夏天即将过去,莲花凋残的景象。竹子是四季常青的植物,夏天快要过去的时候,它还在生长。“新粉”指竹子刚生长出来,竹节周围带有的白色的茸粉。而荷花已经衰败,花瓣凋落在“故衣”上。“红莲落故衣”这句化用庾信《入彭城馆诗》“莲浦落红衣”,采用比拟手法,将衰败的荷叶比作荷花破旧的衣服,虽然形象生动,却不免流露出一丝伤感。

 

14、【名句】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出处】

 

晋•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译注】

 

初夏时节,草木茂盛,绿树围绕着我的房屋。

 

① 孟夏:初夏。农历四月。

 

② 扶疏:枝叶茂盛的样子。

 

【说明】

 

《读山海经》(其一)是陶渊明所作的五言诗。本诗抒发了诗人回归田园、回归自然的意向。诗人在物我交融的乡居体验中,以纯朴真诚的笔触,讴歌了宇宙间博大的人生乐趣,体现了诗人高远旷达的生命境界。

 

【赏析】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这两句写村居初夏的景色,孟夏指农历四月,刚过春天不久,还充满着春天的气息。诗人以乡间实景速写了一幅恬静而充满生机的画面:初夏,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屋前屋后都被参天大树环绕着。绿树与绿草连成一色,从地上一直蔓延到天际。诗人置身于这样一个绿色的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怎能不发出“不乐复何如”的感慨呢?

 

15、【名句】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出处】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溪头一作:溪桥)

 

【译注】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

 

① 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说明】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被弹劾罢官,回到带湖闲居,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描写,写出夏夜的山村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赏析】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这句由六个名词词组组成,构成一幅清新的乡村夏日夜景。明月东升,悄无声息,却惊飞了枝头上的鸟鹊。夜半时分,清风徐徐吹来,把蝉的鸣叫声也送了过来。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带有一种清幽。这两句以“惊鹊”和“鸣蝉”来衬托乡村夏夜的静谧。“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两句描写田里稻花飘香,青蛙唱和的情景,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以上四句纯然是抒写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因此,与其说这是夏景,还不如说是眼前夏景将给人们带来的幸福。

 

16、【名句】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出处】

 

唐•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译注】

 

广阔平坦的水田上一行白鹭掠空而飞;繁茂的树林中传来黄鹂婉转的啼叫声。

 

① 漠漠:形容广阔无际。

 

② 阴阴:幽暗的样子。

 

【说明】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可”的漠不关心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悠闲,“与道友裴迪,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时期。

 

【赏析】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这句写诗人隐居之地的自然环境。在广阔无垠的原野上,水田纵横,倒映着天空。白鹭翩翩起飞,在夏天高远的天空映衬下,更显得潇洒空灵。不仅有美丽的画面,还有婉转美妙的声音。远处是蔚然深秀的树林,三三两两的黄鹂相互唱和,只听到它那甜美的歌声,看不到那灵巧的身姿。

 

诗人选取的景物看似简单,实际上却能看出作者的“精心布局”。视觉上,白鹭的白与黄鹂的黄,都是明亮的色彩,但有浓淡的差异;白鹭起飞与黄鹂鸣叫,一个选取动作,一个选取声音,都是动态描写,但有角度的不同;漠漠的水田是苍茫悠远的大背景,阴阴夏木是密集幽深的小背景,同是背景,有大小的差别。这些两两相似而又各有特色的意象,相互配合,相互映衬,突出了辋川景物特色。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17、【名句】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出处】

 

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译注】

 

白天越来越长了,村子里的篱笆没有人经过;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① 篱落:篱笆

 

【说明】

 

范成大是南宋著名诗人,其学诗从江西派入手,后学习中、晚唐诗,继承了白居易、王建、张籍等诗人新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终于自成一家。风格平易浅显、清新妩媚。诗题材广泛,以反映农村社会生活内容的作品成就最高。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用梅子、杏子、麦花、菜花,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赏析】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这两句描夏季写江南田园情景,从侧面写出农民劳动的情况。初夏白天渐渐变长,农事开始繁忙,农民早出晚归,所以白天很少见到行人,因此“篱落无人过”,展现出村中之宁静。最后一句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更显其静。这两句全用白描,浅显易懂却不失清新妩媚,代表了范成大农村生活题材诗歌的特色。

 

18、【名句】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出处】

 

南北朝•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

 

水宿淹晨暮,阴霞屡兴没。

 

周览倦瀛壖,况乃陵穷发。

 

川后时安流,天吴静不发。

 

扬帆采石华,挂席拾海月。

 

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

 

仲连轻齐组,子牟眷魏阙。

 

矜名道不足,适己物可忽。

 

请附任公言,终然谢天伐。

 

【译注】

 

初夏了,天气还像二月一样清爽煦和,芳草也没有枯萎。

 

① 清和:农历四月的俗称。一说指农历二月。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五:“张平子《归田赋》‘仲春令月,时和气清’盖指二月也。小谢诗因之,故曰‘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今人删去‘犹’字,而竟以四月为清和。”

 

② 歇:凋零,花、木、草枯萎。

 

【说明】

 

这首诗是谢灵运非常有名的一首五言诗,此诗的情理在精美的写景记游中自然地体现出来,显示了诗人一种无何奈何心情。

 

谢灵运出身名门,兼负才华,但仕途坎坷。为了摆脱政治烦恼,常常放浪山水,探奇览胜。他的诗文大都是一半写景,一半谈玄,仍带有玄言诗的尾巴。尽管如此,谢灵运以他的创作丰富和开拓了诗的境界,从而扭转了东晋以来的玄言诗风,确立了山水诗的地位。从此山水诗成为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流派,他成为山水诗派的创始人。

 

【赏析】

 

“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二句写夏初所感所见,点明节令。这两句是说,已经到了初夏,可是感觉仍然像春天二月那样,天气清爽和润,还有那芳草长得正盛,并不像夏天烈日下的草那样萎靡不振。“犹”、“亦”字显示出诗人的惊喜但同时又有一种无何奈何之情。不知不觉中夏天已经到来,但并没有让人一下子意识到时序的变换,春天的气息尚在。可见诗人在游览时心情并不是很舒畅的,好像对周围的一切已经漠不关心,偶尔有所触动,心底才会有一丝波澜。

 

对谢灵运来说,山水并不能真正抚平他心中的幽愤,所以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倦”游的字样;然而另一方面,山水又时时给他以新的感受,使他获得宣泄而趋于暂时的平衡。也就在这种徬徨徜徉中,他确立了自己山水诗鼻祖的地位,这或许是他自己始料所未及的吧。

 

19、【名句】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出处】

 

唐•高骈《山亭夏日》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译注】

 

微风拂过,水晶一样的帘子轻轻晃动。蔷薇花开满了蔷薇架,满院都充溢着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

 

① 水晶帘:形容质地精细而色泽晶莹的帘,一般以细珠串成,又叫珠帘。李白《玉阶怨》:“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说明】

 

这首诗是唐末将领高骈的作品。诗人捕捉了微风之后的帘动、花香这些不易觉察的细节,传神地描绘了夏日山亭的悠闲与宁静,表达了作者对夏日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赏析】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这两句从细微之处描写夏日风光。其中“水晶帘动微风起”一句观察细致入微,刻画精巧灵动。关于“水晶帘”有两种解释。其一,烈日照耀下的池水,晶莹透澈;微风吹来,水光潋滟,碧波粼粼。整个水面犹如一挂水晶做成的帘子,被风吹得泛起微波,非常美妙。其二,夏日的微风是不会让人一下子感觉出来的,诗人先看见池水波动,然后才感觉到起风了。所以说“水晶帘动微风起”。无论哪种说法都是将微风吹拂下的水面比作“水晶帘”,其实水晶帘也可以是实际存在的帘子。夏日本是烈日炎炎使人容易焦躁的季节,而水晶帘正像一串串冰珠,给人以清凉的感受,微风一动一阵阵凉气袭来,不知是凉风所致,还是“冰珠”给人的错觉。

 

最后一句“满架蔷薇一院香”,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夏日美景。蔷薇花开,浓荫蔽日,幽香满院,为这个夏日增添了不少景致。表达了诗人悠闲恬淡的情致及对夏天的喜爱之情。

 

20、【名句】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出处】

 

宋•陆游《幽居初夏》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译注】

 

湖水涨满时白鹭翩翩而落,湖畔青草茂盛的地方处处都是蛙鸣声。

 

【说明】

 

这首诗是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前六句写景,后二句抒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景是幽景,情亦幽情,但幽情中自有暗恨。

 

【赏析】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这句紧承首联展开,描写初夏盛景。水满、草深、鹭下、蛙鸣,均是典型的初夏景色。上句从视觉着手:水满湖平,一片澄碧,视野广阔,是横向描写;白鹭翩翩而下是纵向描写。一句之中视线有纵横的变化,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且白鹭悠然而飞,又衬出了环境的清幽宁静。“观”字,主观性很强,是诗人有意为之,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清幽的环境,悠然的白鹭,闲适的心情,三者相互配合又构成了全诗恬淡幽远的意境。下句则从听觉上写起:“草深”对应“水满”,意指环境幽深。“无处不鸣蛙”,则突出蛙鸣声势之大,与上句所描写的清静环境形成对立,一静一闹,实际上是从侧面渲染环境之静。

 

尽管所居之地环境如此怡人,然而诗人已没有心思欣赏。年华已逝,岁已迟暮,知交半零落,更可悲的是他用尽一生所追求的功业仍然未就,所以说这首诗在幽情中自有暗恨。

 

21、【名句】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处】

 

宋•杨万里《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注】

 

娇嫩的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有一只调皮的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说明】

 

这首诗是一首清新的小品,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象,细腻地描写了小池周边自然景物的特征,自然朴实,又真切感人。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赏析】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两句把焦点缩小,刻画池中一株小荷以及荷上的蜻蜓。“小荷才露尖尖角”突出荷叶新生的可爱,显露出勃勃生机。“早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语调轻快活泼,突出蜻蜓的“顽皮”。一个“才露”,一个“早立”,前后照应,逼真地描绘出蜻蜓与荷叶相依相偎的情景。这种稍纵即逝的镜头,被诗人捕捉到并加以还原,表现诗人对自然风物的热爱。

 

这两句用通俗质朴的语言,以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夏初淡雅和谐的景物,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22、【名句】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出处】

 

唐•白居易《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译注】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①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作物的土埂,泛指麦地。

 

【说明】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5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6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赋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赏析】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这句描写田地里的小麦成熟时的景象。小麦硕大的麦穗相互交错,遮盖住了田埂。远远望去,俨然一片金黄的水域。一阵风来,麦浪滚滚,金光闪烁,完全是一派大丰收景象。本该是一个令人喜悦的画面,谁又能想到作物丰收也能给人民带来苦难呢?这并不是一个收获温饱,收获幸福的预兆。

 

这两句洋溢着一种丰收的喜庆气氛,与下文人民的悲惨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

 

23、【名句】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出处】

 

宋•晏殊《浣溪沙•玉碗冰寒滴露华》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

 

晚来妆面胜荷花。

 

鬓亸欲迎眉际月,酒红初上脸边霞。

 

一场春梦日西斜。

 

【译注】

 

玉碗中盛着莹洁的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像露华欲滴。美人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芬芳洁白的肌体。

 

① 玉碗:古代富贵人家冬时用玉碗贮冰于地窖,夏时取以消暑。

 

② 粉融:脂粉与汗水融和。

 

③ 香雪:借喻女子肌肤的芳洁。

 

【说明】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浓艳有余的仕女午睡图,写夏日黄昏丽人昼梦方醒、晚妆初罢、酒脸微醺的情状。全词婉转有致,犹如一幅别具韵味、浓墨重彩的油画。词人借此抒发闲情。

 

【赏析】

 

“玉碗冰寒滴露华,粉融香雪透轻纱”这两句写夏天富贵人家室内之景。玉碗中盛着寒冰,碗边凝聚的水珠微滴。古代没有消暑设备,冬天,人们把冰块封在地窖中,等到夏天取出以消暑气,算是简易“空调”。一“寒”字,其实正反衬出室内的热。接着,诗人把“镜头”移动到室内美人身上:她粉汗微融,透过轻薄的纱衣,呈露出如冰雪般细腻洁白的肌体。犹如一幅美人油画,将仕女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粉融”指美人的脂粉与汗水相互融和,不着“汗”字,而“汗”自现,这正是作者艺术手法的高明之处。“香雪”喻女子肌肤的芳香白嫩,它与“冰寒”句配合,为炎炎盛夏增添了清凉之意。

 

24、【名句】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出处】

 

金•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

 

海榴初绽,朵朵簇红罗。

 

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百年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

 

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

 

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

 

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

 

【译注】

 

骤雨刹那间到来,像珍珠一样乱洒,打遍池塘里一片片新荷。

 

【说明】

 

这首词作于元初,正是作者失意落拓之时,所以曲子在下半阙抒发了作者深深的苦闷。这首词上片写盛夏纳凉、流连光景的赏心乐事,主写景。下曲即景抒怀,宣扬浅斟低唱,及时行乐的思想。

 

【赏析】

 

都说六月的雨像小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可不是吗?“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雨忽然间就来了,像一颗颗珍珠,洒在每一片荷叶上。夏天本是一个热闹、奔放的季节,蝉声喧嚣,石榴花开,这场骤雨好像也是在赶热闹。它是过路的阵雨,一刹那来一刹那走,使“新荷”更加明艳、润泽,也给盛夏带来了凉爽。骤雨持续时间不长,却刚好“打遍新荷”,那一颗颗晶莹的珍珠欢快地跳动,大珠碎成无数小珠,小珠又聚成一颗大珠。

 

从视觉上来说,“骤雨”、“珍珠”、“新荷”组成的是一个动态画面,宁静自然,色彩淡雅;从听觉上来说,雨打新荷的声音像一曲  叮咚低语的琵琶曲,缠绵柔婉。“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这句,无论在听觉上还是视觉上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回味悠长。

 

25、【名句】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出处】

 

明•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译注】

 

大雨过去了,不知道下雨的龙去到了哪儿,池塘边,草木青翠,千万只青蛙鸣叫起来。

 

【说明】

 

《五月十九日大雨》是明代诗人刘基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七绝写了大雨前后的景象。前两句风雨雷电,气象磅礴;后两句雨住风停,清新恬静,一前一后对比鲜明。诗人通过对自然风雨的描写,借景抒情,抒发了一定的人生哲理:风雨过后,景色会格外美丽;遇到挫折,战胜挫折后,会觉得人生更美丽。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了夏天雷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写大雨的气势:黑云压城,风急雨骤,雷电交加,气势磅礴。后两句描写雨过天晴的景象:雷雨过后,草色更青,池塘水涨,蛙声一片,平静恬淡。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写雨已经停了,连行云作雨的龙都不知道去哪儿了,池塘边长满了茂盛的草,映染了一池的青翠,而池塘里的青蛙也忍不住出来呼吸雨后清新的空气,不住地鸣叫,不知道有千只还是万只。这两句对雨后景色的描写,十分清新自然,刚才雷雨还在聒噪,此刻瞬间给人一种清新之感。诗人描写雨后之景,想象亦奇特,不落窠臼。相传龙能行云作雨,而雨停了,连龙也不知所去,即“雨过不知龙去处”。诗人既有李白之飘逸,又不失王孟之清新,真乃佳句!作者刘基不仅是诗人,更是一位政治家。作者的豪迈胸怀与大自然的盛景相融合,更是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了人生的哲理:风雨必将要过去,只要坚持不懈,不轻言放弃,那么风雨之后等待你的,将是最最美丽的风景。

 

26、【名句】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

 

【出处】

 

宋代•贺铸《南歌子•疏雨池塘见》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阴阴夏木啭黄鹂。何处飞来白鹭、立移时。

 

易醉扶头酒,难逢敌手棋。日长偏与睡相宜,睡起芭蕉叶上、自题诗。

 

【译注】

 

稀疏的雨点落在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涟漪。轻风拂来,吹动了衣袖。

 

【说明】

 

《南歌子•疏雨池塘见》是北宋贺铸的词作。此词以常见的写景起手,抒写了作者自己超脱尘世的恬淡自然的心境。上片布景,下片抒情。上片用白描,显得异常闲适而恬淡,下片的情却通过日常生活的四件事来体现,即醉酒、下棋、长睡、题诗。全词笔调疏快,风光如画,闲适之情见于笔端纸上,又有清幽静谧之感,字里行间也略微飘溢出的一种淡淡的孤寂和无奈。

 

【赏析】

 

“疏雨池塘见,微风襟袖知”,描写夏天常见的自然风物:稀疏的雨点落了下来,打在池塘里,水面上泛起了涟漪;轻风徐来,阵阵凉爽,吹动了人的衣袖。这两句对景物的描写,清爽宁静,淡泊自然,显现出一派清新的田间风光。其中“见”和“知”二字用得极妙。“见”,即“知”、“觉”之意,可与第二句的“知”字相对照互证。本来这所有的景色都是词人的所见,可是作者却以大自然的视角写出。疏雨滴漏,是池塘感受到了细雨的轻柔缠绵;微风吹拂,是衣袖察觉到了风的到来,池塘和衣袖在作者的笔下全都具有了生命力,瞬间被活化,极富自然情趣。作者描写夏日之景,笔调轻快,如诗如画,情感闲适,具有清幽静谧之感。

 

词的上片写夏日之景,下片抒己之闲情。上片和下片对比分明:疏雨、池塘、微风、黄鹂、白鹭等景物象征着夏天的美好,而下片言自己喝酒易醉、下棋易赢、躺倒易睡,一副百无聊赖的模样。作者平常除了赏景,便是一些生活琐事,平淡至极,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孤寂和心烦意乱的心理状态。

 

[描写秋天的古诗名句]描写夏天的古诗名句加赏析大全

http://m.8382288.com/meizitu/25759.html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老师和同学的句子】老师教同学念字,结果老师气坏了
下一篇:描写春天的诗歌名句|描写春天的名句: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Copyright 说说大全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