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长类动物有哪些]灵长类动物叶猴有什么特征?石山叶猴分白头叶猴和黑叶猴

热点资讯  点击:   2019-03-02

石山上的叶猴

        灵长类是对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灵长目动物的统称。目前,全球非人灵长类已知共有16科77属479种。其中,乌叶猴是猴科疣猴亚科叶猴族中分布范围最广且种数最多的一个属,有20个种。它们一部分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几个省(区市)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巴厘岛和加里曼丹岛的部分地区);另一部分生活在南亚地区的印度东北部和南部以及斯里兰卡。

        根据形态、结构、生态、遗传和起源的差异,乌叶猴属可分为戴帽叶猴组、郁乌叶猴组、银叶猴组和黑叶猴组4个组。其中,黑叶猴组全部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区域,故通称为“石山叶猴”,是一组濒危或极度濒危的非人灵长类。根据分布纬度从高到低,黑叶猴组又可分为:北部族,包括黑叶猴、金头叶猴和白头叶猴;中部族,包括德氏乌叶猴;南部族,包括越南乌叶猴、老挝乌叶猴和印支乌叶猴,共7种。

        石山叶猴仅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区域,它们善于攀爬悬崖峭壁,夜间利用峭壁上的石洞或平台过夜,是非人灵长类中的攀岩高手。在种群数量与分布方面,除黑叶猴外,其余6种石山叶猴的分布范围均非常狭窄且种群数量少,这与它们生活的石山环境和成种机制有密切关系。

黑叶猴

中国的石山叶猴

        我国有两种石山叶猴,即:白头叶猴和黑叶猴。

        白头叶猴仅分布在广西西南部的崇左白头叶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白头叶猴头部较小,躯体瘦削,四肢细长,尾长(约85厘米)超过身体长度(约50厘米);成猴体毛以黑色为主;头部高耸着一撮直立的白毛,状如一顶尖角的白色瓜皮小帽;脸颊和颈部白色;肩部   白色或灰白色;尾巴上半截为黑色,下半截为白色;手和脚的背面也带一些白色;雄猴体重8~15千克,雌猴体重6.7~8千克;平均寿命25岁。白头叶猴的幼崽非常漂亮,出生时全身的毛发是金黄色的,成长过程中幼猴身体中部慢慢变成灰色,最后长成父母的黑色。

        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8年数据,由于受猎杀和栖息地丧失的影响,白头叶猴的数量在20世纪80年代至少减少了80%。经多方努力,目前数量已超过1,000只,但仍是全球25种最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之一,被公认为全球最稀有的猴类。自2000年起,白头叶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被上调为极度濒危级,现为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

        黑叶猴的体形与白头叶猴近似;头顶有一撮竖直立起的黑色冠毛;两颊从耳尖至嘴角处各有一簇白毛,形似两撇白色的胡须,十分有趣;成猴体毛均为黑色,故又被称为“乌猿”。初生幼猴全身橘黄色,1个月后全身逐渐转黑,1岁半以后基本接近成猴。

        黑叶猴仅分布于中国西南部(重庆、广西和贵州;1,400~1,650只)和越南东北部(少于500只)地区。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2008年的统计资料,黑叶猴的数量在此前的36年中至少减少了50%。目前,黑叶猴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受胁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濒危级,属于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白头叶猴和黑叶猴都行动敏捷、轻盈,善于攀登、跳跃;警惕性很高,进洞和出洞时都由担任首领的雄猴先打探一番。它们都是昼行性动物,早出晚归,生活很有规律;天亮后从夜间栖息的峭壁上的石洞内按顺序攀缘而出,在附近稍事休息后,开始在悬崖峭壁或树冠间穿梭跳跃,嬉戏玩耍;之后逐渐远离洞口,跳到树冠上或灌丛中,采食树叶、嫩芽、野花、树皮和野果等植物性食物。

喀斯特石山的特点

        根据喀斯特石山的山体密度和地形地貌,科学家将喀斯特地貌分为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喀斯特峡谷和喀斯特盆地4种类型。

        峰丛洼地 是指碳酸盐岩层经强烈的垂直溶蚀作用后,形成基座高低不一的溶蚀山峰,溶峰多为锥状或塔状,即峰丛(峰林),峰丛间有面积比较大的圆形或椭圆形封闭洼地,多为当地村民开垦。这种峰丛与洼地结合的地貌就是喀斯特峰丛洼地,通常洼地底部还有落水洞或竖井。峰丛洼地广泛分布于我国广西西部和东北部、贵州南部及云南东南部地区。

        峰丛谷地 是指在喀斯特地区沿可溶性岩层断裂带或构造带溶蚀发育而成的峰丛间夹谷地,谷地为全封闭或半封闭,缺少大片的平地。谷地中常伴有岩溶地下水涌出,有的甚至能汇集成较大的地表河流过境流出,如广西崇左的弄岗。

        喀斯特峡谷 其特点是山体高大,山体中部的峡谷为喀斯特悬崖峭壁,谷地间为河流,山顶有大片的坡地,多有人类居住和开垦,如贵州花江大峡谷。

        喀斯特盆地 其特点是虽然四周的山体高大,但坡度较缓,不似峰丛,中部凹陷呈盆状地形。

喀斯特石山上的悬崖

        除喀斯特盆地外,其余3种喀斯特石山地貌中都有石山叶猴分布。其中,白头叶猴生活于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中;黑叶猴在峰丛洼地、峰丛谷地和喀斯特峡谷中都有分布。

        不同类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与地形在动植物组成和小气候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那么,仅生活于喀斯特石山区域的石山叶猴是如何适应这些特殊环境的?它们需要解决哪些生存矛盾?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白头叶猴和黑叶猴开展了多学科研究。

石山叶猴的适应性特征

        一般认为,获取水分是关乎大部分石山叶猴生死存亡的最大问题。

        在峰丛洼地和峰丛谷地,大部分降水会顺着石山的石缝渗透进地下,石山表面几乎没有存留的水。为了生存,石山叶猴(特别是只居住于这些区域的白头叶猴)要从食物中汲取有限的水分。每天清晨,当树上的嫩叶、嫩枝和嫩芽挂满了露珠,石山叶猴便进入一天中的第一次觅食高峰。这些植物性食物本身含水量就高,加上露水,基本可以满足石山叶猴一天的水分需求。遇到天降暴雨,石山上的石凹有时会存下一些水,白头叶猴会喝这些水。但到了较为干旱的秋冬季,不仅缺少露水,连嫩叶和嫩芽都很少,石山叶猴只好取食含水量低、纤维素含量高且营养价值低的老叶子。极度干旱时,石山叶猴也会到附近村子里找水喝。

        虽然生活在喀斯特峡谷的黑叶猴一年四季不缺水(如黑叶猴会在中午和傍晚进洞前下到河边喝水,轮流进行,很少群聚于水边),但在秋冬季同样面临着缺少可口的食物,转而采食老叶的问题。加上喀斯特峡谷的缓坡被人类大量开垦,大批树木被砍伐,黑叶猴食物短缺的问题日趋严重,猴群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不得不疲于奔走。有研究显示,生活于喀斯特峡谷的黑叶猴家域面积(即领域,超过56公顷)要远比生活在峰丛谷地和峰丛洼地的黑叶猴(约19公顷)大,日漫游距离(每天移动的距离)也更长。

        石山叶猴面临的第二大问题是喀斯特石山有大量的悬崖峭壁,该如何克服并把劣势转变为优势?尤其是成年雌猴有时还要怀抱尚未独立的幼崽飞跃悬崖。据观察,石山叶猴的运动方式除了地面的四足运动、树上的四足运动,还有悬崖峭壁上的四足攀爬和从悬崖峭壁下跳的跳跃行为。其中,石山叶猴所特有的悬崖峭壁攀爬和跳跃行为在全部运动时间中占比为20%,其前肢臂力和抓握力不可小觑。

        生活在喀斯特石山区域的石山叶猴个个都是攀爬高手,不仅在悬崖峭壁上活动自如,还能在峭壁上的石洞和平台内过夜。因为,几乎没有天敌能在夜幕中爬上峭壁成功偷袭,石山叶猴们大可放心地安心睡觉。由此,也产生了石山叶猴的特有行为:清晨离开石洞,傍晚天黑时入洞。喀斯特峡谷中的悬崖峭壁虽然不多,但生活其间的石山叶猴依然会寻找天然石洞作为夜宿场所,只要悬崖足够陡峭,天敌难以抵达,就会被它们选作理想的夜宿点。

        此外,每群石山叶猴都有2个以上的夜宿石洞或平台轮流使用,因此,石洞周边的植物也有休养生息的时间,不至于被“竭泽而渔”。

        目前,石山叶猴仍面临石山(栖息地)隔离以及人类开垦、居住和交通所带来的栖息地破碎化和强烈的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随着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及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动植物力度的加大,相关问题将会得到缓解,石山叶猴的生存环境有望好转。

 

[灵长类动物有哪些]灵长类动物叶猴有什么特征?石山叶猴分白头叶猴和黑叶猴

http://m.8382288.com/content/81383.html

相关文章
推荐内容
上一篇:陆景天霍宁香免费阅读|陆景天出现的目的?霍宁香 陆景天TXT免费下载
下一篇:孕从天降总裁你贵姓_《孕从天降:总裁,你贵姓》章节列表,尚尚饿了
Copyright 说说大全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